贊助商鏈接 |
看著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記者上前一聽究竟。“以前買的樹苗看的時候都挺好的,可是拿回去了怎么種也活不了幾天。聽說‘盛源’的苗長得好,趕緊過來訂購一批。”“去年我在他家訂購的樹苗,回去后過了一年,漲了近一倍的價格。”幾個客商正在議論著苗木的好壞。
他們口中的“盛源”便是盛源苗木合作社,它是由劉哲牽頭與其它6名林場職工通過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創(chuàng)新合作等方式組建的。合作社由最初的7戶發(fā)展到51戶,經營面積發(fā)展到1960畝,經營苗木品種達50余個。2014年,合作社年出圃造林及綠化苗木300萬株,收入256萬元,社員人均收入5萬多元。2014年被評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林業(yè)專業(yè)合作示范社。
上游林場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已經是一個走入下坡的國營林場,受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資源減少,木材生產危機,收不抵支,甚至職工工資都成了問題。很多人都選擇了外出務工,或在自己的小園開始育苗,但分散式經營,品種單一,效益并不突出。
2009年,得益于三年綠化龍江大地政策,把握苗木市場需求量猛增這個有利時機,利用林場交通便利、技術力量、機械力量雄厚、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多的優(yōu)勢,以國有林場為依托,以吸收林場職工入股,將周邊個體零散育苗戶整合為方式,由7戶林場職工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則,創(chuàng)辦了依安縣上游林場盛源苗木專業(yè)合作社。
合作社通過不斷探索和經營,摸索出了獨特的苗木合作社經營理念:林場職工可以以田入股。按市場價格將土地轉為股金,年終收益再分配一定比例;林場以部分機動地和造林地投資入股。機動地和職工工資田入股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相同。造林地采取林場入股、合作社以育待造培育綠化大苗的方式運作,既保證造林質量和成活率,又節(jié)省了林場造林管護成本。林場、職工、農戶及社會自然人以資金形式直接入股。每年年初合作社召開股東大會,股東可根據生產計劃,自選苗木品種、苗木數量,自由入股。
多種模式的合作經營理念,不僅救活了林場,也將周邊的勞動力帶動起來。合作社成立了以后,不僅將散戶都集中了起來,也將無事務農的農民請到合作社來工作,對苗木品種和需要用的工時,由理事長安排股東組織實施監(jiān)督管理,每天用工結束,由當天負責的股東制定工資表,經理事長核準簽字后,直接到財務支款,日清日結。合作社每年直接用工量達9000—12000工時,帶動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近60人,支付工資1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