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597苗木網(wǎng)2011年7月29日訊:杜鵑花后,其殘花一般都在枝頭上萎縮,不能自行脫落。有經(jīng)驗的人一般都隨時摘除殘花。這是因為:
杜鵑在開花期間受到病害侵染后,花瓣便成為帶菌體,不及時清除,必將導(dǎo)致其他花朵、枝葉感病,如杜鵑花瓣枯萎病、花瓣軟腐病等。杜鵑花瓣枯萎病又稱花斑病或花腐菌核病。能使有色花花瓣上產(chǎn)生白斑,紅色花花瓣上則出現(xiàn)褐斑。適宜的氣候條件下,這種病斑極易擴大,形成不規(guī)則的斑塊,并使花瓣稍呈粘滑軟腐狀,嚴重時能破壞整個花冠。
病部一般長有纖細的紅色霉層;ǹ菸,病菌發(fā)生黑色堅硬的菌核。所以病殘花和地面病落花上普遍分布著菌核,借以生存越冬。杜鵑花瓣枯萎病的病原真菌菌核小而薄,多為圓形、長圓形或多角形,寄生組織內(nèi)產(chǎn)生,但不與寄生組織混合。病菌主要借助風雨、昆蟲等在花間傳播,引起病害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