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鏈接 |
北京林業(yè)大學聯(lián)合中國林科院、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廣東省林科院、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農(nóng)科院等單位的40余位專家,合作開展了“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功能與技術研究”。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把森林滯留PM2.5等顆粒物的能力定量化,篩選出不同典型區(qū)域有效治理PM2.5等顆粒物的適宜樹種,找到森林阻滯PM2.5等顆粒物的優(yōu)化配置理論技術。
科學家們研究了不同樹種滯塵能力和配置模式的差異。結果表明,針葉樹種的滯塵能力要高于闊葉樹種。滯塵能力較強的樹種為雪松、白皮松、油松、圓柏、側柏、欒樹、丁香、山桃、刺槐等;從配置模式看,混交林調控PM2.5作用能力最強,其次為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和草地。
該項目建立了10個定位監(jiān)測站、2個監(jiān)測塔和102個監(jiān)測樣地,覆蓋了北京市域全境,同時對131種植物調控能力和15種顆粒物化學組分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
課題組稱,目前北京的各類公園、自然保護區(qū)、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帶,對北京市霧霾防護起到了一定作用。植樹造林,營造樹種多樣、結構多樣的大中型森林,更能有效地對北京市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霧霾起到調控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綠色植物調控PM2.5等顆粒物的功能通過三個方面體現(xiàn):一是植被的滯塵作用。由于植被改變了當?shù)貐^(qū)域的空氣動力學狀態(tài)、枝葉具有絨毛等特征,使得空氣中的顆粒物通過重力沉降、布朗運動、碰撞等過程,沉著于樹葉表面、樹干、枝條等部位,從而從大氣中去除。北京市森林植被對PM2.5的調控作用年均量為309.03千克/年·平方公里;二是植被對污染源具有阻塵作用。通過植被的吸附、阻滯等過程,可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源周邊地區(qū)污染物的濃度。如主干道兩邊的綠化隔離帶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兩側空氣污染物濃度。分布在城市內部的行道樹、灌木草本等復合綠植結構、小區(qū)及校園內的小型綠化區(qū),對汽車尾氣、道路揚塵的阻滯吸收都有一定作用;三是植物自身可吸入少量的大氣顆粒物。